纾解困局求正解 老凤涅槃换新生

发布时间:2015-11-18   编辑:库都尔森工公司(林业局)  来源:  点击量:
[ 加入收藏 ] [ 字号 ] [打印] [ 纠错/意见 ]

寒冷的冬季,火热的拆迁,白雪中集中连片的棚户区渐渐消失,废墟中正孕育着新林区建设的新希望。

自10月22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库都尔林业局“十个全覆盖”工程危旧房拆除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局干部职工围绕一个“拆”字,重点对岩山、原林、新帐房、库都尔、格林达、小九亚6个片区的危旧房屋进行集中拆除。

历史遗留问题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库都尔林业局本着“先易后难、压茬推进、分类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举全局之力,奋力攻坚。

与棚户区改造工程相结合,与深山远山林场职工搬迁相结合,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相结合……库都尔林业局将与“十个全覆盖”工程相关的各项政策、举措用到了极致。

思想认识到位、发动群众到位、领导工作到位……库都尔林业局在拆迁攻坚战中“严”与“实”的作风,架起了党群连心桥。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发展工程、德政工程,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奠基工程,我们有信心把‘十个全覆盖’工程做成库都尔地区的幸福工程,让职工群众受益。”库都尔森工公司总经理、林业局局长宫守实说。

难度最大 受益也最大

“先生产、后生活”,这是林区开发建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共性。在库都尔林业局,“先生产、后生活”形成的历史欠账还有着自身的特点。

建局早、人员多,是库都尔林业局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自1953年建局后,库都尔地区人口发展到巅峰时,号称“四个一万”,即一万职工、一万家属、一万学生、一万知青。在2009年棚户区改造工程实施之前,75%的职工居住在板夹泥房屋中,“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夏天雨水倒灌、冬天四壁白霜”,这是住在板夹泥房里住户的真实写照。自棚改工程实施以来,库都尔林业局通过新建、修缮等方式,使8000余户职工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但目前,仍有5000余户职工群众居住在危旧房屋中。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板夹泥房屋?库都尔森工公司(林业局)党委书记田占军介绍,库都尔地区目前的板夹泥房屋绝大多数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由于距离牙克石比较近,后来职工们考虑到父母养老、子女上学等因素选择在牙克石购置房屋,很少有职工在当地新建房屋,大部分都选择在板夹泥房屋中凑合着住。再有,库都尔地区地质条件差,很多地方都存在岛状冻土,新建房屋难度比较大,最终形成了板夹泥房屋集中连片的现状。

育林林场退休职工王德仁至今不知道他所住的板夹泥房屋是哪年建的,但他清楚的记得,1968年他刚来到林区时,这个房子就在。“这个房子也是从别人手里买的,我们老少三代人一直住在这里。以前,每年都修一下,现在都不敢修了,怕塌了。”

回想起房屋问题对这个家庭的困扰,王德仁苦不堪言。一家人只有王德仁一个人有固定收入,每月退休工资2000元出头,老伴儿和儿子都没有工作,只能靠打零工赚些微薄的收入。房子不仅小、还破,儿媳妇和儿子离了婚去了外地,目前儿子和孙子还和他们一起住在这板夹泥房屋中。

令人欣慰的是,王德仁再也不用为住房问题发愁了,前不久,他拿到了新建棚改平房的钥匙,熬过这个冬天,他将搬进新家。对于新房,他很满意。

“感谢党的好政策,更感谢党的干部把政策落到实处,领导干部的付出换来的是我们百姓的幸福。”和众多的拆迁户一样,王德仁在“十个全覆盖”工程中受益颇多,对于“十个全覆盖”工程,他举双手赞成。

幸福“加速度”  百姓乐开怀

岩山管护所道东拆迁区,10月末,记者在这里采访时,这里还有住户。在这片区域,曾有72户居民,其中砖危房22户,板夹泥房50户。11月13日,记者再次来到这里,72户居民已全部搬迁,房屋已经拆除,岩山管护所职工正在帮助居民整理搬运拆下来的木料,然后做最后的清理工作。

岩山管护所混岗职工张新海一家是这72户之一。11月7日,张新海一家从岩山道东拆迁区搬到了位于岩山管护所的临时安置点,明年,管护所将统一为他们盖新房。“管护所领导上手帮我们搬家,光煤就拉了20多吨,还有4万斤卜留克和1万斤土豆,要是光靠自己搬,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对于管护所干部职工的热心帮助,张新海一家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张新海一家可谓喜事连连,房屋问题解决了,自己的养老有保障了,自己的养牛产业也有了着落。“人要住新房了,牛也要住新圈了。”想到即将到来的幸福生活,张新海和老伴儿乐得合不拢嘴。

就全局而言,目前危旧房拆除面积已达到1万平方米,这还不包括房前屋后的院落面积。可以预见,待危旧房全部拆除后,将有大片区域恢复植被,保生态和惠民生在库都尔林业局实现了双赢。

结合棚户区改造工程和深山远山林场职工搬迁,库都尔林业局将危旧房拆除与标准化林场建设规划同步进行。明年,一个个崭新的标准化林场将拔地而起,库都尔地区破败的景象将一去不返。

自10月22日至11月12日,20天的时间里,库都尔林业局完成拆迁2314户。这些天,500余名党员干部入户调查,近千名职工忙碌在拆迁一线,正是全局干部职工的辛勤付出,才换来了库都尔地区百姓的幸福“加速度”。

“推土机在吗,镇政府要清理垃圾场,调一台推土机去帮忙……”13日早上,在接到镇政府的求助电话后,库都尔森工公司副总经理、林业局副局长李宏林马上安排落实。最近一段时间,像这样协助地方政府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工作,李宏林已不知安排多少次了。“出人、出设备,尽全力协助地方政府,最终的目的也是为地区百姓服务。”对于造福一方百姓的事,李宏林打心底里支持。

在李宏林看来,拆迁工作的方式方法很重要,以发动职工群众为抓手,采取地企合作、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等一系列举措,使得拆迁工作取得了阶段成果。

在森工集团(林管局)督导组的指导下,库都尔林业局党委按照“联合设置组织、同步研究部署”的思路,主动与库都尔镇政府、库都尔森林公安局进行党建工作对接,研究区域内党建工作的形势任务和重点工作,打破林业、地方、森林公安等相互封闭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形成了林地一体化党建工作机制,拓展了林地双方党组织阵地新格局。

目前,库都尔地区地企对接会已召开了4次,形成了会议纪要,并成立了库都尔地区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职责,明确规定,要充分发挥区域基层党组织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团结带领职工群众共建美好生活的领导核心作用。

一同入户调查、一同组织拆迁、一同整治环境,“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一个目标”的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托起了一方百姓的幸福生活。

严与实的作风 架起党群连心桥

11月12日一大早,育林管护所职工李天意便和同事们来到育林拆迁区,帮助搬迁户拆房子、运柈子,每天都从天刚亮干到天黑,这样的工作已经持续了近1个月。

往年的这个季节,李天意已经上山进行森林抚育了,但今年“十个全覆盖”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他被抽调到拆迁一线帮忙。“‘十个全覆盖’对于百姓来说,是天大的好事。要不是赶上‘十个全覆盖’,这些废旧的板夹泥房屋也就当烧柴卖,值不了多少钱。”李天意说。

育林管护所主任顿福森和职工一样,一直坚守在一线。林业局对拆迁工作层层包片、划分责任区,管护所领导也划分了责任区,将责任落实到人。近一个月的拆迁攻坚战下来,他对拆迁总结的头头是道:“首先是入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这也是最难的一步,带着感情、夹杂着人情,不厌其烦地入户,有时老百姓都同情我们,但把‘十个全覆盖’即将给百姓带来的好处讲清楚,最终都会换来百姓参与拆迁的热情。”

做通思想工作,签协议,接下来就是拆了。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拆迁户回收旧房木料的意愿,拆房也被细化为好几个步骤,先拆地板,然后拆房盖,把木料整理出来后,然后推房子,再收集墙体木料。如此细致的拆迁,温暖了百姓的心。

和育林管护所一样,库都尔林业局党委将“十个全覆盖”工程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相结合,以“严”与“实”的作风推进拆迁工作,所有的拆迁工作组都带着“一切为了百姓”的为民情怀,通过拆迁攻坚战架起了党群连心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从而得到了职工群众的理解、支持。

82岁的王福珍老人对老屋充满了感情,多次表示不愿搬迁。电讯科党支部书记吴志辉几次独自上门宣传“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意义。通过多次的谈心,老人慢慢理解了这项惠民工程,并在新区购置了棚改楼房。如今,老人乐得逢人就说,“我已经八十多岁了,没想到还能住上楼房。在房子分到手前,林业局每月还给我200元的租房补助。这是好事,咱们可得支持这项工作啊!”

居民家中,党员干部倾情宣讲、耐心劝导,职工群众感受着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拆迁现场,干部职工顶风冒雪、奋力攻坚,库都尔林区职工群众建设家乡的热情如火如荼。

采访即将结束之际,记者站在一片片拆迁的废墟里,恍惚看到,就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的库都尔将拔地而起。(记者 ●刘洪林 见习记者 ●张淳源 通讯员 ●陈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