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靖:我与湿地公园共成长

发布时间:2020-11-18   编辑:库都尔森工公司(林业局)  来源:  点击量:
[ 加入收藏 ] [ 字号 ] [打印] [ 纠错/意见 ]


“壮哉库都尔,地杰人灵,莽莽苍苍,幻化林海,四季写意,浑然大美篇章……”每当置身湿地公园,读起这首《库都尔赋》,孙靖总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因为前不久,她刚与湿地公园共同经历了一场“大考”。

内蒙古库都尔河国家湿地公园于2015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进行试点建设,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孙靖被调入湿地公园管理处,由此改变了人生的航向,成为了一名湿地保护工作者。

由于湿地公园建设刚起步,许多工作都要从零开始,孙靖也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这个90后女孩,凭借着不服输、不怕苦的劲头和毅力,一步一个脚印,从对湿地的一知半解,到如今的融会贯通,从一名新人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副主任。

“可以说,这五年来,我是与湿地公园共成长起来的。”回想起一千八百多个日夜的点滴过往,孙靖不禁感慨万分:“可谓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如何充分挖掘和展示湿地公园特色,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孙靖和同事们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经常在一起进行思维风暴,小到一张张宣传折页的设计制作,大到湿地公园景观的创意规划,无数项细枝末节的工作,都是在反复修改和完善中成型的。

“为了迎接国家林草局专家组的评估验收,我们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白加黑、五加二是常态,嗓子经常火辣辣的,大家常备着‘下火药’呢 !”孙靖回忆到,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连轴转,监测宣教、解说培训、内业整理……各项工作如火如荼、争分夺秒。

在孙靖看来,“咸”是外业调查人员的专属味道。盛夏酷暑时,他们肩上负重着50斤的设备和给养,不惧蚊虫“围攻”,挥汗如雨地在野外搞测量,身上总是带着一处处红肿的“勋章”。秋天候鸟迁徙季来临前,他们要在冰凉的湖里定桩架好红外相机,有时涉水太深,穿着水叉也会浑身湿透。

这让孙靖既心酸又敬佩:“每次看到他们回来时发型凌乱、泥泞不堪的样子,我心里总是泛起酸水,更多的是心疼。这些不怕苦、不怕累的年轻小伙子,几乎走遍了湿地的每个角落,也练就了一副铁脚板。”

孙靖也不甘示弱,主动担任起湿地公园的宣传员、讲解员和“自然课堂”的老师,组织开展各类湿地保护宣传活动,提升湿地公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当我为孩子们上课时,台下可爱的脸庞、求知的眼神以及高高举起的小手,那是来自老师心里最甜的糖。我相信,将保护生态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一定会开出最美的花。”孙靖眯起了眼睛,开心地笑了。

宣传活动中,一位来自社区夕阳红歌舞队、年近80岁的陈国琴老人拉着孙靖的手,热情激动地说:“家门口建起了湿地公园,真是我们老百姓的福音啊,在公园里跳舞、锻炼身体心情特别舒畅!”

湿地公园也在人们的眼中一天天变换着模样。天鹅湖、观鸟台、滨水栈道、北纬50°地标广场、湿地体验宣教中心、野生动物救助站、水质监测站……随着景观景点和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备,湿地公园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少到精的“美丽蜕变”。

这场持续五年的“考试”,终于在今年10月份迎来了“交卷”时刻,得到了“主考官”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作为湿地公园的一名参与者、建设者和见证者,孙靖感到尤为骄傲和自豪,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了,所有的酸甜苦辣咸都汇聚成了一种味道,那就是幸福感、获得感和成就感。”

如今的库都尔,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好生态也带来了好前景,一个个重磅的喜讯纷至沓来。库都尔镇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乡(镇);黑龙江江源确定项目专家组确认,库都尔河是黑龙江在中国侧的源头,库都尔河“一朝成名”。

这变化,有目共睹;这美好,来之不易。

“十三五”期间,库都尔林业局有限公司用青山和碧水镌刻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做足“水文章”,答好“生态卷”,递出了一张张闪亮的名片:库都尔河国家湿地公园、龙江源、百万亩人工林纪念基地、最美森林草原旅游环线……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更坚实的步伐。

“源头和湿地生态保护工作将任重道远,库都尔的发展未来可期!”孙靖对下一个五年充满了期待:“通过我们务林人勤劳的双手,一定会把库都尔建设地更加美丽富兴!”(陈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