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扑火队的“新面孔”

发布时间:2015-05-28   编辑:库都尔森工公司(林业局)  来源:  点击量:
[ 加入收藏 ] [ 字号 ] [打印] [ 纠错/意见 ]

进入春防期以来,库都尔森防指根据库都尔生态功能区面积较大,部分防火责任区距管护所较远的实际情况,派出几支队伍在生态功能区靠前驻防,全天24小时待命,以备随时奔赴火场。今年和往年有所不同的是,快速扑火队有了很多“新面孔”,停伐后山场一线的工人积极转岗到快速扑火队,继续在一线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余热,守护着绿色家园。

笔者跟随防火办检查组前往原林管护所乌克里靠前驻防站,去看看转型工人的新生活。我们驱车沿着坑坑洼洼的林间小路,驶向山林深处,一路上树木繁茂,野鸭成群,成片的人工林已披上了绿装。乌克里靠前驻防队伍的营地距离原林管护所46公里,人烟稀少,长期生活在这里需要克服艰苦的环境,他们喝山泉水,用太阳能板发电,“小锅盖”接收电视信号。在宽敞的营地里,“快速扑火队”的旗帜随风飘扬,一排蓝顶的彩钢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一辆运兵车停靠在车库里,上面悬挂着“快速出击,科学扑救”、“降服火魔,确保安全”的红色条幅,为营地增添了一抹亮色,也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扑火队员们面临的重任。

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22名扑火队员大都是停伐后从山场一线转岗过来的,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由原林管护所副主任王义顺负责带领,王主任介绍说:“我们这支队伍在日常生活、工作和训练中有着严格的作息时间标准,吃完早饭后开始队列训练、平整场院、检修器具。”除了平日里的训练,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王主任组织队员们在室内进行业务培训,学习防扑火、火场扑救等专业知识,力争尽快打造出一支拉得出、打得赢的队伍。

王主任带我们走进扑火队员的宿舍,不禁让人眼前一亮:窗明几净,阳光洒进每一个房间,干净的地面,平整的床铺,被子叠成方方正正的豆腐块,宿舍墙上统一悬挂着绿色军挎……这些点点滴滴的成果让王主任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们在山上干了一辈子活,来到这个半军事化管理的营地,需要改变几十年的生活习惯,非常不容易。”王主任告诉我们,虽然这是临时组建的队伍,但别小瞧了他们,各个都是行家里手,木工活、电工活、修理汽车、风力灭火机样样在行。营地里的车库就是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修建的,他们还改造运兵车,把扑火机具、背囊、给养合理地安放在车上,无论是工具,还是扑火队员,都处在一个整装待命的状态,为的就是能第一时间奔赴火场。

在所有的扑火队员里,要数46岁的队长魏天雷最有扑火实战经验。他1986年接班,冬季去山场干活,从事过各种生产作业,春秋又投入到防火中来。近三十年来,他参加大大小小的远征扑火任务也有七八十场了,这个新的工作环境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一个多月的靠前驻防生活让魏队长深有感触:“来到乌克里,投身到快扑队,为了自身的一个锻炼,响应管护所的号召。咱们林区现在的防火也是重中之重,身为一名扑火队员,把自身素质提高点,和大伙儿快速地融入到这个队伍中,一旦发现火情,能够快速出击扑灭。再说了,年纪也大了,多出一分力,发一份光,比啥都强。”(通讯员 陈晓琳 郭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