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塔守望 倾心绿色——库都尔林业局防火办瞭望员李喜平事迹材料 |
发布时间:2015-03-24   编辑:库都尔森工公司(林业局) 来源:  点击量:
|
在库都尔林业局生态功能区内,分布着12座防火瞭望塔,李喜平所在的馒头山瞭望塔就处于林区腹部哈牙世德森林管护所,距局址60多公里,海拔1223米,是库局最高峰,担负着瞭望塔周边1000公顷林地的防火瞭望监测任务,位置十分重要。 李喜平是该塔的塔长,每年进入春季防火期,就和他的三个同事一直驻守在山上,本着“早发现、快出动、投重兵、当日灭”的防火理念,坚守在岗位中,实行全天候瞭望。 李喜平于1988年分配到防火办馒头山瞭望塔担任瞭望员工作。从此,他把青春奉献给了广袤的绿色,在孤独的瞭望台里生活了27年。防火期里,他天不亮就起床上塔,不断在瞭望台观察山林,从未漏报一次火情,为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多次被林业局评为森林防火先进工作者。 李喜平知道,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一生中能做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看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如何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实、做好。怎样是爱岗敬业,怎样是干好本职工作,李喜平同志以他27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交上了一份厚重的答卷。 从事瞭望工作以来,李喜平勤于思考、刻苦学习,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他订阅了森林防火专业方面的期刊,努力学习瞭望业务知识,不断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同时,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瞭望员技能培训班,为自己瞭望技能的稳定发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积极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并到其它瞭望塔学习如何迅速寻找火点、确定火点坐标,瞭望设备维护等多方面知识,使自己岗位技能有了长足发展。大兴安岭属寒温带地区,常常出现地气现象,在塔上瞭望难以分辨烟火和地气。同行都说李喜平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他目测的方位和距离上下不差200米,无论天气状况如何,在他的瞭望监测区内只要有一丝情况,都会被发现,并及时准确报告出具体位置。 李喜平深知自己担负的重要职责,从来不敢放松半点警惕。北方的春天是一个干燥、多风、多雷的季节,高塔上海拔相对较高,更是大风肆虐,如果再遇雷电,高塔的气候更是恶劣。遇到这样的天气,李喜平从早晨上塔,到晚上下塔,加强巡视力度,一刻不敢懈怠。这一天的活动范围就是在塔上,中午只能吃早上带来的凉饭,每天都要在20多米高的塔上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透过望远镜,沿山脉的走势,从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视角,仔细地巡视林内的情况,并准确做好瞭望记录,每半小时向林业局防火指挥部报告一次巡视瞭望情况。可谓是人塔相依,镜中的视野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每年进入防火期,林业局防火办将瞭望员送山脚下。由于坡度陡峭,车辆无法上山,需要步行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山顶。粮食、油、蔬菜、生活必需品和沉重的电瓶、太阳能充电器、无线电台等防火瞭望设备只能靠肩扛手拎运到瞭望塔下,这就使上塔的时间达到了3个小时。到了10月末,这些东西又要如数搬到山下,运送到单位。最难的是水和蔬菜的匮乏,在山上青菜无法储备。水源要到四五公里之外的地方去背,一个来回就是6个小时。 每天早上7点,李喜平准时开始在塔上的第一次报告:“202,202,我是252,瞭望正常。”按照规定,即便没有发现火情,也要每隔1小时向防火办汇报一次。塔上不能离人,午饭时间,和同事错开时间用餐,结束一天的瞭望工作,已是傍晚。尤其是每年春秋两季防火期正是气温低、风力大的季节,在瞭望塔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等到下塔的时候,浑身都冻得冰凉。 在防火最关键的时候,李喜平家里生活的重担就落到了妻子身上。李喜平妻子的身体不好,有一次,妻子老毛病又犯了,当时正是防火关键期,他把妻子送到医院就回塔上工作了,一天也没护理过。为此女儿曾抱怨过他,李喜平也对妻子一直感到深深的愧疚。 2009年5月14日中午,风干物燥,有干雷暴现象。李喜平在塔上巡视时,发现毕力格方向有冒烟处。这一信号,让从事多年瞭望工作的他迅速作出判断:“起火了!”他立刻确定位置,用对讲机向局防火指挥部报告了这一重大情况。与此同时,不敢有半点的含糊,因为他知道越是有雷电的天气,越容易因雷击引发火情,所以继续巡视。大约15:00左右,又发现附近有冒烟处,他马上向局防指报告了新情况。局防火指挥部接到了两起火情报告后,迅速组织各快速扑火队,及时出动,赶往扑救现场。起火原因为雷击火,在广大指战员的奋力扑救下,火情在第一时间内全部扑灭。正是因为李喜平第一时间发现火情、确定起火位置,才为扑救森林火灾争取了有效的时间,从而避免了重大森林火灾的发生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作为这片绿色林海的忠实守护者,李喜平和众多瞭望员一样,忍得住深山寂寞,耐得住食宿艰苦,以一颗赤诚之心,在高高的瞭望塔上恪尽职守,践行着为林业事业默默奉献的朴素誓言,保护这绿色林海。工作没有终点,只有始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李喜平说,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会一如既往的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求轰轰烈烈,唯求踏踏实实,做一名优秀的瞭望员。 |